揭開情緒的保護罩,提升情緒免疫力
發佈日期:2023.12.28
你對自己的情緒了解嗎?
你都是用什麼方式表達情緒呢?
你的情緒表達可以幫助自己的人際溝通嗎?
文:潘金嘉 臨床心理師
圖:freepik https://www.freepik.com/
你對自己的情緒了解嗎?
你都是用什麼方式表達情緒呢?
你的情緒表達可以幫助自己的人際溝通嗎?
若是你對這三個問題能有自信回覆,而且答案是相當肯定與正向的話,就代表你是一個情緒溝通高手。若是你對這三個題目任一題充滿著疑惑,那麼需要好好進一步瞭解自己的情緒表達在哪方面是較不佳。
一般人會認為自己已經表達情緒,但是周圍的人卻看的一頭霧水,甚至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別人應該猜得到。但,在這裡有一點很重要,即使跟你相處夠久的人,都不一定猜得準你的情緒。由此可見,我們的情緒表達會和周圍人的解讀差異甚大,這是因為每個人來自不同的成長經驗,因此對情緒的理解和表達方式相當不同。有些人習慣以表情來表達情緒,有的人會以一句話(想法)來述說情緒,甚至有些人會以行為來代表自己的心情。甚至有些人會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常會讓人以為他們是無感的動物。
情緒對亞洲社會來說,是一個很抽象的經驗,回溯我們的成長經驗,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學習到情緒是怎麼一回事。生活裡,有時讓我們很難清楚表達情緒乃是因為環境脈絡、想法和行為的複雜混合,這一切都會以「防衛機制」呈現。我們很常使用它來因應一些壓力或衝突情境,保護自己遠離焦慮,也可以讓我們跟不舒服的人或情境保持距離,這是一種保護自己的心理策略。
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會使用防衛機制,不是每種防衛機制都是壞的,有些防衛機制是真正幫助我們變成更好的狀態。以下是常使用就會帶來負面影響的防衛機制:
- 投射:妄想型人格特質的人會以為別人對他好都是有特別的企圖,甚至不敢將自己內心事情分享,深怕有一天會被當為把柄陷害。實際上,妄想型人格特質的人打從心裡就不相信任何人,但沒有覺察到是自己把別人推遠,不是別人對他們如此。
- 被動攻擊:不少人不論在生活中或職場裡,一定曾遇過皮笑肉不笑的人,有人把慣用這種策略的人稱為「微笑攻擊者」。表面上,他們看似配合,背地裡會有各種不配合的行為如:拖延或遺忘等。
- 衝動行事:遇到一些壓力或挫折,有些人會有自殘的行為,或是透過喝酒、吸毒洩憤。
- 自我貶抑:有些自尊心低落的人,當遇到不舒服的情境時,會先責備自己如:罵自己太笨或不細心。
- 否認:夫妻吵架時,有一方會了捍衛個人自尊,打死不承認自己做錯什麼事情。
- 二分法:面對交友情境,當面對朋友對她好時,會認為對方是好朋友。但,當朋友跟她吵架時,就會讓為對方已經不是好朋友了。分辨一件事的過程,常常只有兩種答案,沒有所謂的中間思考模式,這會顯得較沒有彈性。
有些防衛機制不算是不好的類型,只有過度使用才會出現問題,這些防衛機制如下所述:
- 抵銷:強迫症的人會因為怕髒或被感染,會有一些重複的行為如常會洗很久的手或洗澡過長,使用過多的酒精消毒,這麼做可以讓自己的焦慮下降許多。
- 反向作用:母親擔心女兒會離開她,當女兒準備出國唸書時,母親會不時擔心女兒在國外無法一個人好好照顧自己,或擔心女兒在國外容易會遇到危險。
- 理想化:「情人眼裏出西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處在戀愛的氛圍,會放大對方的優點如:熱戀期的關心會當成對方很愛自己。
有一些防衛機制類型具有正面意義,以及可以帶來建設性的結果,如下所述:
- 昇華作用:在生活中遇到被老闆罵,於是下班後常去練拳擊運動,藉此發洩自己的情緒。
- 幽默:面對壓力或不舒服情境,有些人會以幽默來化解一切。
- 壓抑:跟朋友吵架,會先轉移環境或去做一些無相關的事情如看漫畫或逛街,讓自己意識層面不去想這些事情。
在每一種防衛機制背後所呈現的情緒狀態,是一種相當複雜的狀態,它能凸顯出人際關係中的互動狀態,以及更能從中觀察到保護自己的過程。不論你常使用的防衛機制是好的或是壞的,防衛機制只是短暫被使用的機制,最重要的是,我們能清楚了解自己真正的心理需求,甚至不會不當使用而讓自己的情況更加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