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溝通不踩雷—過年聚會的生存指南
發佈日期:2024.01.30
過年返鄉本該是一件放鬆的事情,但「返鄉焦慮」卻成為了現代一個普遍的現象。
文:邱泓霖 諮商心理師
圖:freepik https://www.freepik.com/
過年返鄉本該是一件放鬆的事情,但「返鄉焦慮」卻成為了現代一個普遍的現象。不只是返鄉的孩子焦慮,面對孩子返家的父母也常感到焦慮,一見到孩子不知要從何關心起,就開始關心工作、感情、生活等,一關心起來就又不小心指指點點,反而讓孩子壓力更大、更不想講,父母就更挫折、更不知該如何靠近孩子。
但你以為容易囉嗦的只有父母嗎? 作為孩子的你,是否也偶會因為長期待在外縣市,有了不一樣的生活習慣後,返家時就更看不慣父母原先的生活方式,也開始指指點點(垃圾不分類、冷凍庫永遠是滿的、每次回家就多一件撿回來的家俱等等)。作為家人,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希望為對方好,但我們表達的方式卻常達到反效果,讓對方更不想聽我們的話。無論是作為子女或父母,在面對久久一次的返鄉聚會,我們可以如何拉近彼此距離,而不是把彼此越推越遠:
1、減少比較
常常都說父母容易和親戚們、街坊鄰居比較孩子的成就,收入年終、買車買房、結婚生子等。現代的孩子也變得開始會比較彼此的父母誰比較開明、比較通情達理、好壞婆婆等等,說實在彼此被比較的壓力都不小。但這些比較往往隱含我們自己的焦慮、擔心、或是需求。父母可能是擔心孩子無法照顧好自己、擔心被別人看不起;孩子的比較也隱含關係中的需求,多半是希望父母能理解、接納自己的狀態。
在表達上我們可以練習以感受出發,減少評價。例如可以說「你的薪水這樣生活壓力會不會很大阿?我有點擔心你」,而盡量不要「你小阿姨的兒子現在都有5萬了,你有沒有考慮換工作啊?」
2、尊重彼此的不同
不同的世代有各自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不應該我們學習到新的東西,就要求對方也要跟我們是一樣的做法。也不應該覺得自己的做法很有用,就強迫對方要照我們的方式做。尤其我觀察到很多父母會不希望孩子走自己過去的辛苦路,就要孩子照自己覺得更好的方式走,反而讓孩子更有壓力。孩子也常因為學到新的觀念,就很興奮地要父母改掉舊的價值觀(尤其是教養觀念…),反而讓父母覺得很莫名。
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習慣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給別人自己的想法做為參考,但不要硬性的逼對方也要照我們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去做。例如可以說「我看你錢都用得滿緊的,我有點擔心你未來壓力會不會很大?」,而盡量不要「你要有存錢的習慣,而不是總是亂花錢阿,這樣怎麼買房買車」
3、適度的空間才有美感
有時候相處時間長,真的很容易很多地方看不順眼,或是講沒幾句話就吵起來。這很大一部分都是過去彼此之間的關係議題累積很久,就會因為各種小事而爆發出來,冷靜下來後又會覺得很懊悔,總是為了一些小事生氣。有時候彼此關係的問題沒辦法短時間解決,就給彼此多一點空間,太緊迫的想處理反而容易有反效果,徒增挫折感。話講不下去,就先不要講。一直待著很悶,就出去走一走轉換心情。不用逼自己一定要一直面對,偶爾逃避一下一點都不會可恥。冷靜下來好好思考,一定都比氣頭上的回應來的好。
4、關係的課題平常就要做
如上一點所述,關係的議題本來就不是一時半刻可以解決,更不要說一次返鄉的聚會就能拉近多少關係,不要造成反效果可能就值得慶幸了。因此不要趁著聚會見面時,去把一些新仇舊恨拉出來解決,而是要在平常就持續溝通彼此之間的問題,才不會把難得能放鬆的返鄉過節,變得越來越緊張,而越來越不想返鄉。
我們的文化比較少能夠直接表達情感,多半是透過一些行為、問候、叮嚀等等來傳達。就容易在這當中產生很多誤會跟壓力,反而沒辦法直接傳遞內心的關心給對方。我們可以練習做個有彈性的人,練習直接一點的表達內心的感受或需求。而當對方很難立即改變時,我們也練習去看見對方的努力跟變化,看見那些表面行為底下珍貴的關心和愛。有時甚至要練習接納雙方的限制,給予彼此空間,才能讓關係處在彼此都舒適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