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找尋生涯心方向
談到「生涯」,想到的是什麼?是求生計、求生存,是職業、是一份工作,還是生活日常,抑或生命的意義?這四個部分,都是生涯的範疇所在,但若我們自己所想像或定義的生涯,只著重在其中一兩個面向(例如生計、工作),那可能代表著,我們的方向較聚焦在這裡,同時,忽略了其他的面向(生活日常、生命價值)。怎麼定義「生涯」,決定了我們人生投入的方向。
影響生涯發展的要素有許多,總的來說,有三個因素是較常也影響較深遠的:
(一)童年與家庭
照顧者的職業、家庭關係、生活模式,甚至是管教方式,對孩子來說,都是開啟認識世界的起點,去體驗與想像生活、工作是什麼樣子,人跟人的關係是什麼樣子,最初的輪廓大多來自於童年。家庭關係穩定安全,照顧者也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空間去好奇去探索,這樣的氛圍,讓孩子在面對每個階段生涯選擇時,較能有足夠的信心與能力,去思考自己、並為自己做選擇與負責;倘若家庭關係不穩定、缺乏安全感,或者照顧者過於控制或放任,沒有在童年階段支持他們探索世界,通常這樣的孩子,較少有機會去思考自己的需要與想要,而是努力在符合照顧者或權威的期待,以致於當遇到生涯抉擇或困難時,較容易陷入掙扎與茫然、困惑當中。
(二)自身經驗&人際回饋
從事一些事情時,我們的經驗好壞、喜好與興趣、能力與能做,這三者會交互作用,影響我們對某些職業、生涯的靠近或遠離,喜歡或抗拒。例如在某些競賽表現常能得到成就與好成績,就會促使我們更有意願、甚至更有動力去做這些事情,成為了興趣;如果有些事我們原本沒什麼好惡之分,可是做起來發現自己有能力做得好、做得出成果,有時也會因此讓這件事成為我們的喜好或興趣,反之亦然。
再者,周遭人際關係的回饋,很多時候也常常是影響的重要原因,無論是同儕
、家人、師長、朋友、伴侶等等,有些人追求的生涯輪廓中,受人際關係的影響往往是很巨大的,近期看到最有感的句子是:「有了要養的人,就有了工作的動力。」特別是身處在乎關係常常大過於事情的華人社會中,在乎的人,確實是我們投入生涯的契機與推力(當然也可能是壓力)。
(三)社會價值觀與信念
整個社會環境的主流價值所在,也常常是生涯在歷史發展脈絡下的樣貌,就像幾世紀前,工作對大多數人們而言只是一種生存、養家活口的工具,喜不喜歡或許不太重要;到了近代,工作的選擇越來越跟興趣喜好有所連結,生存需求或許是個基礎,但更多的是在乎自己做得開不開心、喜不喜歡。生涯在前述階段的樣貌,大多還是聚焦在工作本身,但再更進一步的演變,關於生命意義與生活日常,也被融入其中,所謂的SOHO,也是近年來發展的新型態概念,有更彈性的工作與生活方式,工作與生活界線變得較為彈性與模糊,不再是一刀切,或者被固定在一個框架裡頭。
另外,推動我們努力的背後,還有一些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在影響著,那就是信念。所謂的信念,可能來自於社會價值觀,可能來自於一些我們讀過看過嚮往的故事與腳本,也可能來自於一些成長過程中受身旁親近的人影響或兒時經驗所產生的信念,那些信念,會影響我們能否冒險、或者只願意待在舒適圈,能否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或者總認為自己做不到。
那麼,在這麼多因素影響我們的生涯選擇,在界線越來越模糊,人人越來越斜槓的世界裡頭,我們要如何走出自己的生涯面貌?首先,要找出自己要什麼,需要前述三項因素的釐清跟整理,才有辦法咀嚼、消化、分辨,吸收自己想要的、代謝自己不想要的成份,真正為自己做決定。《生活彩虹-全人生涯開展》一書中有提到循環的生涯發展歷程,讓我們了解面對生涯,人們會有哪些歷程需要去經歷、度過,這是一個我們可以用來「叩問自己的參考」,但卻不是我們可以「遵循跟隨的答案」,因為,裡頭一樣是回到對自己的提問:「我想要什麼?」
生涯的樣貌其實就跟每個個體一樣,獨特而有它自己的生命與意義,我們沒辦法複製、更不可能盲目的跟隨,即便短暫的得到了一些方向,最終做決定的,還是我們自己,也因此,如果在這主題上有疑惑跟茫然了,不要急著向外尋找答案,要真正的向內,問問自己:「我想要什麼?」一樣回歸到我們在乎什麼、重視什麼、核心價值又是什麼,也就是一開始提的,自己怎麼為「生涯」,下個屬於自己、獨特的定義,能夠在心中產生一個自己想出的答案,即便那答案會在日後塗塗改改、不斷變化,但那也代表,我們已經在追尋的路上了。